• 首页
  • 学校概况
  • 期刊简介
  • 期刊导读
  • 校园公告
  • 在线投稿
  • 联系我们

栏目导航

学校概况
期刊导读
在线投稿
邮箱投稿
邮政投稿

More...综合新闻

  • 张京泽主持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
  • 高举旗帜 坚定信心 把握主线 砥砺前行 ...
  • 中央民族大学校友会召开第二届理事会第七次...
  • 学校加强疫情防控监督检查工作
  • 彭勇教授、黄志辉教授荣获2020年北京市高等...

More...校园公告

  • 投稿须知
  • 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公租房供配电工程设计中...
  • 中央民族大学舞剧《情深谊长》音乐服务成交...
  • 中央民族大学2020年公开招聘非事业编制教学...
  • 中央民族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(2019-2020学年)

您现在所在位置:首页 > 期刊导读 > 2016年 > 06 > 信息摘要

“非遗”中的互为主体与人类学的社会担当

【出 处】:

【作 者】: 纳日碧力戈 胡展耀    贵州大学 贵州贵阳550025

【摘 要】"非遗"的提出和人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:人类学先有殖民色彩,后有学科反思,开始突出本土人的主体性,强调对本土文化的浓描,当下又提出担当人类学的口号。"非遗"项目继承了人类学对本土文化的关注,怀同情之心,行善良之举,帮助本土人传承有形资财和无形资财。但"非遗"人士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:谁之"非遗"?就像人类学是人人共享的一样,"非遗"也是人人共享的。担当人类学已经在"非遗"项目中扮演角色,在突出本土主体性的同时,也要承认政府和学者的主体性,互为主体,互为条件,以便促成人人之"非遗"的重叠共识。

相关热词搜索: “非遗” 本土主体性 互为主体 人类学担当

上一篇:陌生人社会中日常生活的确定性及其运行框架
下一篇:民族学如何进步——对学科发展道路的几点看法

版权:中央民族大学 © 2000 - 2011 M.U.C  备案:京ICP备10039345号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(原白石桥路)27号  邮政编码:100081